即便存准率下调幅度超出对冲外汇占款收缩所需、流动性大幅增加,使银行能更多地发放贷款,贷款增长仍然面临额度、贷存比、资本金要求等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第三方支付未来的发展,有可能在银行支付系统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支付系统。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互联网精神。
互联网金融既不走银行模式,也不走资本市场上交所模式,它有可能是所有的存款人和所有的借款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交易。移动设备,大数据,搜索网络,云计算,这是目前看不见的。所以说互联网金融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是我跟学术界不同的观点。将来还有多少互联网技术,你看不到,这些技术的突破,有可能影响人们对金融 的理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做 到这一点,理论界我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第三种互联网的形态就是互联网货币,互联网货币更可怕。下一个有可能被颠覆的就是金融和教育。欧洲央行研究表明,2011年美国虚拟货币交易量在20亿美元左右,已经超过一些非洲国家的GDP
但是大数据更先进,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数据,如会不会喝酒、会不会抽烟、上班走的路线、要不要送小孩、个人生活习惯如何、睡眠情况如何、路上有多少红灯等等自动算出这辆车的费率。第六是要理解实体经济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将来金融和非金融的界限会模糊。这是我们目前监管的漏洞。余额宝的突破就是它把货币、金融产品和投资一体化了,不知道余额宝到底算基金还是算货币。
比如阿里小贷、京东供应链融资,它们的原理是根据商户每天的行为数据自动算出他的违约概率,这个违约概率就相当于有一个动态的CDS(信用违约掉期),由这个动态的CDS给出了一个时间序列的连续风险定价,然后换算出一个系数,给出一个透支额度,借贷人就可以随时透支、计息、还款,这通过电脑就可以完成了,这就是大数据、云计算、高度计算和社区网络综合的运用。金融里最主要的支付部分已经通过移动支付这种方式,这让大家感受到了,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两个支付系统已经使银行业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最近,奥迪、美国通用和谷歌联合设立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正在研究一种互联网汽车,它是基于大数据的原理,基于谷歌地图的原理,基于GPS的原理,人坐上去后不用开车,汽车会自动送到人们想去的地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公司现在给员工发工资,已经不是发在银行账户上,而是发在支付宝账户上,这个员工可以用支付宝账户买东西,支付打出租车的钱,甚至支付宝账户的钱可以直接转到另外一个支付宝账户里。就像每个人不用懂计算机技术就可以玩切水果这样的电子游戏一样,不用懂IT不用懂软件也能玩金融。在北京打车的时候司机都会主动告诉乘客,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我是学金融的,我们银行从业人员为什么在互联网金融上比不过从事IT行业的人?因为我们的思维、基因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互联网金融把银行逼到了这份上。有些银行干脆在自己的网站上与自己的传统业务竞争,告诉存款者,你的钱不仅可以存款、购买理财产品,还可以直接贷款给银行的客户,当然,风险也要由存款者自己承担,但是利息高很多。第五是P2P网络贷款和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我们谈到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主要是看它对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双方面的影响,互联网技术这几年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带出来的,移动支付、大数据、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这些技术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大数据高效揭示信息,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的效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使金融业脱媒了。
进入 谢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互联网 金融 脱媒 支付 大数据 众筹 。美国证监会2013年9月份公布正式法律,可以在网上筹资,直接筹资不用通过交易所,不用通过证券公司,每个人可以拿自己的项目在网上直接筹资。
互联网货币主要有两种,一种类似于Q币,是在某些社区网络用的。通过余额宝就可以理解这个东西,货币买东西的时候是货币,只要在它不是货币的情况下,就成为了金融产品,就有利息,我们从中就可以感觉到货币、存款、基金产品、投资收益完全一体化了。
我注意到,现在很多人在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关键有一点就是想象力不足,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自己的思维一定不要被目前的情况所固定。人民银行在201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给予正面评价,并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用数据更为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等优势。他们的监管理念有两点,一是保护消费者,二是对每一笔交易信息进行充分备份,包括实名制等,这是为了将来在出现纠纷的时候可以提供充分的依据。他们基本是把互联网金融划归为直接融资,属于证券范畴,不属于银行监管范畴。中国石化就可以在网上挂出一个融资机器,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买它的股权、债券,中国石化可以随时向任何人借债,给他分利息、分红,这样的话,中国石化就不需要银行和资本市场了,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成为它的股东,成为它的债权人。这两年在中国有种怪现象,就是很多人都在做互联网金融,主要原因就是在实际经济过程中,存在一些传统金融业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数据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当然,现在还没有到这一步,因为法律不允许,这一步谁都不敢做,但是从技术上而言已经可以实现了。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出现了,美国加州已经给了汽车执照。
这一点上,中国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第三是要充分理解大数据下的信息处理、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
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高平台,这个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大数据在证券投资当中将来的运用。第六是基于大数据的保险。
但银行的竞争意识还是非常好的,银行从业人员已经感觉到了互联网精神的可怕。一种是比特币,是整个网络的点对点货币,这个是最有争议的东西,各个国家态度不一致,中国是严厉禁止的,有的国家则认为这个东西比较可怕,而且无法禁止。互联网金融模式概括成理论,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需求者和供应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多对多直接交易,它的理论基本形态是非常简单的。现在生物识别已经是很发达了,你在家里完全可以搞清楚人的真假,用一个人的眼球、DNA或者是其它的生物特征完全可以通过电脑辨别这个人是谁,指纹识别都是落后的,所以用不着去银行开户,这些90后将来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银行柜台在哪里,完全是网上支付。
但是在如今的宏观背景下,以上两种模式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信息严重不对称,第二是交易成本巨大,第三是风险定价非常复杂。第四是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
而在地方政府方面,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情很高,比如北京中关村和石景山、上海黄浦区等。互联网金融使金融脱媒 有人问互联网金融到底属于金融还是属于互联网,这样的争议没有很大必要。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有N个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他们又联合起来组建一个清算公司,这个公司就有可能替代人民银行的零售支付中心。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渐入佳境,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的一年,P2P贷款、互联网保险(放心保)等向我们展示了新技术形态对于中国金融行业和财富管理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一作用甚至是颠覆性的。
银监会前不久公布的2013年银行利润是1.3万亿,再加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工资,我估计整个中国的交易成本、税收利润和工资这三项加起来肯定是四万亿,这就是金融业的交易成本。第二是金融产品与支付的挂钩。美英两国的监管机构认为,他们有责任保证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易的人的身份识别,但是不负责风险的大小。包括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网络证券公司、网络保险公司、网络金融交易平台、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
这三个问题是造成金融业人员非常专业、工资非常高、而且风险非常大的主要原因。第五是要理解互联网金融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的匹配,它不需要通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如果这个交易成本没有了,很多人就要失业,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主要就是靠交易成本吃饭的。互联网精神与金融精神是相反的,互联网精神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选择、普惠、民主,金融业是精英化、专业高度分工、私密化。
他说传统的金融有两种模式,一是银行模式,二是资本市场模式,这两种模式是人类100多年来最主要的金融模式。现在,移动支付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替代了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对支付方式的颠覆是明显的,它比银行卡支付方便得多,将来可能就没有POS机了,全部都是二维码扫描。